您好,欢迎来到成都企业联合会官方网站!

首页 >> 企联动态 >>企联动态 >> 成都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企联动态
更多
  1. 2024-05-04 青春正能量
详细内容

成都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时间:2023-10-08     【转载】

1696813288873075.png

当前,成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和要素成本明显上升双重挤压,传统发展模式和动力机制潜能趋于消退,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倒逼下,过去那种低成本竞争和粗放式扩张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全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城市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696813299677164.png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生产效率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核心要义。


成都是国家科技重镇,高校院所云集、创新基础较好,集聚国家级创新平台14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15万家,在蓉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高等院校65所,各类人才总量达622.32万人,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等加快建设,具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


成都要准确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富集、创新平台集聚等基础优势,聚焦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多模态网络与通信、生物与信息融合、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工艺、部件及重大装备样机研发,加快塑造行业比较优势和关键环节绝对优势;


聚焦新科技革命群体性爆发方向,前瞻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相关企业、创投基金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基础研究科研平台,加快数字技术、新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绿色技术等领域突破性创新成果产业化,强化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1696813310310631.png

1696813319645666.png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频共振,正重新定义未来城市产业体系、悄然重塑经济运行组织方式。主要体现为,技术迭代更加迅速,技术水平、知识浓度、智慧密度决定产品价值、影响产业粘性、增强发展质效;产业边界更加融通,行业板块跨界发展和积木式创新成为产业生成的主要方式;生产方式更加智能,数据主导接单、网络协同设计、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共同构成自适应生产流程和新生产模式。


成都要立足推动新兴产业领先发展,培育壮大高端芯片、绿色氢能、超高清显示、机器人、工业母机、卫星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全球显示度产业地标;


完善新赛道主动发现和前瞻遴选机制,建立完善涵盖专家咨询委员会、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策源平台、天使投资基金、概念验证中心、新兴创业团队的“6+N”发展机制,抢占城市未来制高点、增强城市发展可塑性;


充分考虑产业短期爆发性和未来成长性,发挥城市科创、产业比较优势,对标上海、深圳等先发城市经验,围绕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等未来产业,系统构建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规模化的全链条未来产业生态,加快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1696813327801479.png
1696813356250802.png


在技术革命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不断融合裂变催生新业态,深刻改变经济生产函数,给生产力水平带来颠覆性影响,引发产业结构和布局趋势性调整重塑。


从裂变衍生规律看,新的产业形态逐步摆脱物理空间依赖,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经济边界从市场空间演变为想象空间,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成都要顺应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积极变革经济工作组织方式,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着力培育“5+N”产业生态,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相互赋能、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持续深化产业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深入推动三次产业间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业务关联;

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施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和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工程,大力开拓数字化转型场景,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围绕“芯屏端软智网”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


1696813366342752.png
1696813375962341.png


当前,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网络消费异军突起,无人零售、无接触配送、直播带货、在线诊疗、远程办公等新模式蓬勃兴起,深刻改变着传统市场格局、生产方式和社群生活。


实践证明,新模式不仅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直接创造新动能,形成“从无到有”的增量突破,而且能够与其他领域渗透融合,为传统产业赋能,实现“从有到优”的存量升级。

成都要加速发展平台服务模式,以“平台+资本+赋能”增强集群化发展水平,以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城市科创空间、新型产业社区等为载体,充分整合产业、技术、品牌、市场服务,打造产业资源集聚平台与价值创造平台,放大资源集聚、商业交互的网络协同效应。


创新发展共享服务模式,通过众创、众包、众筹等多种方式,推动研发中心、专利技术成果等创新资源和供应链管理、现代交通运输等流通资源共享,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生产服务供给能力;


精准把握分众化需求,垂直细分衣食住行生活服务领域,开发面向商贸流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新型共享应用软件和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再造。

1696813383105670.png

1696813393140062.png


良好环境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既能集聚更多创新资源,也能提升创新活动效率。从宏观的视角俯瞰,不同的战略选择和政策环境会迟滞或加速创新活动进程,与时代大势同步、与投资愿望同向,就会积聚城市发展的正能量;从辩证的视角把握,宏观制度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的交互作用是贯穿创新活动进程始终的鲜明主线,服务生态的好坏优劣直接决定现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新进企业的层次与品类、集聚要素的质量和规模,进而影响一座城市的国际显示度与核心竞争力。


成都要主动适应现代创新活动的特点和过程,用好国家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机遇,前瞻布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超算中心+智算中心+云计算中心+边缘计算”算力支撑体系,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推进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数字市政等建设,建设“数字孪生城市”。


强化要素精准高效供给,坚持以配置效率替代规模依赖,同步做好土地、资金、能源等传统要素和技术、数据、算力等新型要求保障,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强化场景营造,通过提升应用场景能级、构建应用场景体系、供给多元应用场景,推动城市场景化、场景项目化,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城市场景体系,为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和新模式融合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监管服务,优化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把稳定公平可及作为政策实施的关键,推行沙盒管理、设置柔性边界,最大限度赋予新产业新业态容错试错机会,定期发布“城市机会清单”,为创新型企业在蓉发展提供应用接口,实现产业扶持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以最灵活的体制、最包容的监管、最高效的服务吸引最优秀的企业和人才来蓉发展。


来源:成都工业和信息化、锦观新闻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