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成企联微信公众号
|
|
调查成都131家工业企业,近六成有意愿技改、数改,但——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考察时作出“四个发力”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全面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数字化改造(以下简称技改、数改),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成都正在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 技改、数改进行得怎么样? 企业有什么诉求和痛点难点问题? 针对企业痛点难点问题有何对策建议? 近日 围绕在蓉工业企业技改、数改情况 跟经信君一起走进 131家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 各类工业企业进行调研 ↓↓ ▶ 现状 中小企业大多“不敢转”“不会转” 企业技改、数改意愿强行动少,企业规模不同,呈现态势有差异。总体来看,近六成企业明确表达有意愿进行技改、数改,但在这些企业中,29.8%的企业近三年年均改造项目不足1个、28.5%的企业年均改造投资规模不足50万元。分类看,营收高的大型企业改造意愿更为强烈、行动也更为主动,近三年在技改或数改方面年均投资规模达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16%,多为年营业额5千万元以上的行业头部企业。而中小企业则大多“不敢转”“不会转”,某企业负责人反映“我心里实在没底,即使心动,也不敢轻易行动”,很多中小企业仍首先面临生存难题,短期内专注于开源节流、增加盈利。 企业改造升级重技改弱数改,数改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企业数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从战略全局层面推进业务数字化转型。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尚未建立清晰的数改战略,也未实施过数改项目。在已开展技改、数改的企业中,分别有55.3%、39.7%、40.5%的企业从“新技术或新设备的升级改造”“新工艺和新方法的替代改造”“节能、环保、绿色提升改造”方面实施了技改,有35.9%的企业从“企业内部管理系统数字化改造”方面实施了数改,其他类型数改实施比例不足20%,反映出企业技改力度普遍高于数改,制造业全产业链的数改仍比较缺乏。 企业技改、数改主要需求是强产品提效率,推进各阶段存在不同问题和需求。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进行技改、数改的首要动机是提高管理效率,逾六成企业选择此项,其次为扩大产能、升级产品、生产安全及环保节能等。企业在升级改造推进各阶段可能面临新的问题:一方面,中型企业大多已实现部分生产经营环节数字化改造和系统上云,但因前期缺少整体规划,建成的系统与系统、设备与设备互联困难,陷于“半上半不上”“比全人工还费劲”的困境。例如,本地某动力公司目前拥有生产设备600余台,一半是有系统功能的新设备,可自动统计生产情况、设备运行状态等,另一半则是老旧设备,生产数据仍依靠人工表格记录,新旧设备混杂使用、管理模式无法统一,反而拉低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大多数字化布局较早,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完成,但因前期未建立统一的数字底座、全产业链缺少协同,以致“数据孤岛”问题凸显。例如,本地某药企在生产、管理、供应链等环节存在超过20个不同类型的数字化系统,各系统账号密码各有不同、数据难以互通。 分析存在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关键要素短板突出、不了解政府支持政策等。 关键要素短板突出 一是人才储备不足。调查结果显示,38.9%的企业反映缺乏技改相关人才,半数以上的企业没有较健全的技改、数改机构设置和人才储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短板已成为企业技改、数改的首要制约。 二是技术支持缺乏。33.6%的企业反映在技改、数改中缺乏技术支持,47.3%的企业希望搭建技术团队与企业合作的平台。 三是资金压力较大。93%的企业主要采用自有资金进行技改、数改,筹资困难、资金获取途径单一是限制企业持续推进技改、数改的重要因素。 政策支持仍待强化 一是政策覆盖面有待提升。根据调查结果,在受访企业中,非常了解政府技改、数改相关补贴政策的企业仅占6.1%、成功申请到相关补贴的企业占21.4%,政策知晓度、覆盖面仍待提升。 二是配套政策还需优化。13%的企业反映项目建设审批难、周期长,16%的企业认为政策优惠门槛高、难以申请到相应项目资金补助,32.1%的企业表示政策补助力度较小、对企业技术改造或数字化改造影响不大。部分企业反映希望政府能在“数字化转型补贴政策支持”“企业上下游供应链平台建设”“系统、硬件厂家价格谈判”等方面给予支持。 ▶ 建议 大手拉小手、链主带链属、单打变团战 建议成都聚焦工业企业技改、数改痛点难点问题,采用“大手拉小手、链主带链属、单打变团战”方式,助力企业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以政府大手拉企业小手 强化政策支撑基底 ↓↓ 以行业链主引领链属企业 激发产业链整体提升 ↓↓ 变单独改造为组团改造 集聚转型升级合力 ↓↓ 来源:四川日报、成都工业和信息化 |